血液采集是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,而采血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。不同类型的采血管有着各自特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,如果使用不当,不仅可能影响检测结果,甚至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。作为医学检验领域的领导品牌,美讯医学检验一直致力于推广科学、有序的采血管使用知识。本篇文章旨在为您深入介绍血液采血管的分类及其正确使用技巧,让您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,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与安全性。
血液采血管根据添加剂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。主要包括:红色管(不含添加剂,用于血清采集测试)、黄色管(含凝结促进剂和分离胶,用于血清生化和免疫学测试)、绿色管(含肝素,用于血浆或全血的化学、生化和遗传学测试)、蓝色管(含柠檬酸钠,用于凝血功能测试)、紫色管(含EDTA抗凝剂,用于血常规、血型鉴定及血小板功能测试),以及灰色管(含草酸钾和氟化钠,用于血糖测试)。每种采血管都有其特定的添加剂和用途,选择合适的采血管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首要步骤。
红色采血管通常用于采集血清,这是由于其内部不含添加剂,血样在静置时自然凝结,方便分离出血清。当使用红色采血管时,请确保按部就班地操作。采血后,应将管子轻轻颠倒5-10次,以确保血液凝结充分,然后放置在采血架上,等待血液自然凝结,一般需等待15-30分钟。切勿将管子摇晃过度,以避免血液中的成分受损,影响检测结果。
黄色采血管内含有凝结促进剂和分离胶,适用于血清生化和免疫学测试。采血后,同样需轻轻颠倒采血管5-10次,以确保凝结素与血液充分接触,然后放置在采血架上约15-30分钟,待血液凝固。同时,分离胶会在离心后形成一道胶膜,将血清与血块分离开来,这有助于提高血清的纯度。在这一步骤中,手法要轻,避免形成气泡影响检测。
绿色采血管里含有肝素,适用于采集血浆或全血,主要用于化学、生化和遗传学测试。操作时,需要血样采集后立即将管子轻轻颠倒8-10次,以使肝素与血液充分混合,防止血液凝固。然后,将样本尽快送试验室进行离心。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,适当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要,以确保血浆或全血样本的稳定性。
蓝色采血管含有柠檬酸钠,是常用于凝血功能测试的采血管。采血前务必准确掌握患者的血液总量,因为柠檬酸钠的添加量与血液比例必须精确。采血后,需立即颠倒采血管3-4次,以合理混合抗凝剂与血液,避免血液凝固。在被送入检验室前,采血管应保持直立并避免过度摇晃,以防试样污染或形成泡沫。
紫色采血管含有EDTA抗凝剂,被广泛应用于血常规、血型鉴定及血小板功能测试。当使用紫色采血管时,采集血样后应马上轻轻颠倒8-10次,以确保EDTA与血液充分混合,避免血液凝固。同时,务必在指定时间内将样本送检,因为EDTA长时间存放可能会影响细胞形态,进而影响检测结果。
灰色采血管含有草酸钾和氟化钠,适用于血糖测试。草酸钾能防止血液凝固,而氟化钠则能够抑制血糖代谢,确保血糖浓度的稳定。采血后,同样需轻轻颠倒灰色采血管5-10次,以确保添加剂与血液充分混合,使血糖浓度不受影响。采血完成后,样本应尽快送试验室进行分析,避免放置过久。
了解和掌握各种血液采血管的正确使用方式,是医学检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每种采血管都有其特定的添加剂和用途,正确使用它们不仅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,还能有效避免潜在的检验错误。美讯医学检验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采血管的使用技巧,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科学合理、操作规范,确保每一次检测结果的精准与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