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
采血是临床中常见的操作,而抗凝采血更是极为常见的操作之一。抗凝采血的具体原理是利用抗凝剂抑制血液凝固,从而保持血液液态,最终实现样本获取的目的。需要注意的是,抗凝采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,下面一一介绍。
一、选择合适的抗凝剂
选择合适的抗凝剂是抗凝采血的核心。常见的抗凝剂有肝素、EDTA、柠檬酸盐、抗凝血酸钠等。不同的抗凝剂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,选择不当有可能导致样本失真、误差等问题。
二、遵循正确采血顺序
针头进入血管后,一般需要先放出1~2ml的异物血,再收集样本,这个过程被称为“清除”,主要是为了去除可能存在的组织细胞、血小板等异物,避免对后续的检测结果造成干扰。
三、采血不宜过度
采血不宜过度,过度采血会造成患者失血,引起贫血等相关问题。一般情况下,成年人一次采血量不宜超过8ml/kg,即使患者进行大量采血,也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患者休息、补充饮食,以避免采血过度对身体造成的不适甚至危害。
四、正确操作减少污染风险
抗凝采血过程中,需要正确操作,避免亲手带入有害细菌,从而污染样本。正确的操作包括消毒针头、取样瓶口、穿刺点等,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触及非洁净的物品。
五、标本运输注意温度
在抗凝采血完成后,样本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。在运输过程中,标本须保持一定的温度,以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导致样本失真或者检测结果异常。
结论:
以上就是抗凝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,正确的操作有利于保持样本真实性和准确性,降低检测误差,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。正确的抗凝采血方法需要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,提高操作标准,以获取更准确、可靠的检测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