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
血液检测在疾病的预防、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而正确地采集血样则是保证检查准确性的重要前提。其中,红管采血管作为血常规检测中常用的一种采血管,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技巧,以确保血样的采集质量和安全性。
一、准备工作
在进行采血前,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:
1. 确认病患及匹配编号:核对病患身份信息,确保采血管的编号与申请单匹配。
2. 选择合适的采血位置:通常采用肘窝内侧或手背静脉穿刺,根据患者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位置。
3. 红管采血管准备:确保红管处于密封状态,并检查采血针的有效期及包装状态。
4. 消毒:采集前应先消毒采血部位。
二、采血步骤
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步骤:
1. 戴手套:戴上无菌手套,避免污染血液。
2. 结扎:将结扎带松紧适宜地绑在采血点上,以增加静脉内压力,便于采血。
3. 准备针头:将采血针插头取下,取出红管管盖及安全带。
4. 插针:用非主手握住皮肤,手指向上提拉皮肤,用另一手在静脉上方插入采血针。
5. 连接采血管:成功插入针头后,将采血管口轻轻插入采血针后,按下管盖,带下保护套。然后用左手抵住针头,右手顺着管子向下推管头,将管子与采血针连接好。
6. 采血:顺着管子向下轻轻推动抽油器活塞,使采血管内部出现负压,即可开始采血。
7. 脱针及控制出血:采取适当的措施脱除采血器,如按住管子或压迫采血点,避免出血。
三、注意事项
在采血过程中,需要注意以下事项:
1. 不要多次扎同一处:多次扎同一处会导致局部损伤、出血增多和血液污染等问题。
2. 不要扎太深:扎太深会伤及静脉外膜和神经,引起疼痛和不适。
3. 不要使用老化的采血器:过期的采血器容易引起感染,并影响采血结果。
4. 避免过度抽血:过度抽取血液会导致患者贫血和其他并发症。
5. 适当加压:在采血结束后,适当加压可以缩小出血孔,防止局部淤血。
四、采血后处理
采血后需要进行以下处理:
1. 将采血针、采血管等废弃物放在划定的医废桶内,避免感染传播。
2. 消毒采血点,以及成人的采血部位的患者,可轻松按压采血点后使其止血。
3. 发放开采血结果。
五、常见问题
在采血过程中,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如下:
1. 无法成功插入针头:可以重新选取采血部位或更换采血器。
2. 出血过多:应立即停止采血,加压止血,并及时报告医生。
3. 疼痛不适:可能是针头位置不准确或扎太深,应及时调整。
六、总结
红管采血器的正确使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,需要操作者接受专业培训和经验积累。通过正确的操作及处理,可避免疾病的检查失误和并发症,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服务。
七、参考
1. 宋晓静. 现代护理基础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2. 郑国起,郭志彬. 实用护理学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1.
3. 陈元军,张大洁. 护理实践技能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1.